铲子

以镜抵心,拾光为忆。

【原创】摄影的极简主义与发酵中的理性精神

(不当之处,请批评指正,转载请联系作者)

    严格说来,“极简主义”这个词并未写进摄影教科书中,也就不是“钦定”了的主义或流派。然而,它又确乎是一类风格和创作理念的代名词,并且已经被运用在很多场合,如LOFTER中“极简”标签下众多的高热度作品即是一例。追根溯源的话,极简主义与上世纪中兴起的形式主义有着浓厚的亲缘关系,但在“简”这个字上走得更远。

    通过图片来说明极简主义的内涵是最为直观的(版权所限,我只好用自己的图了,轻拍)。





可以看到,这两张照片的共同特点:构图上,追求稳定、秩序、严谨,具有几何意义上的美感,设计过的意图表露无遗;色彩上,以黑白为主,对比鲜明,影调富于变化、配合构图可以感受到或柔和或强烈的节奏感;内容上,主体突出而略显抽象,留给了观者非常大的解读与想象空间。

    这样一种摄影风格何以兴起?从拍摄者的角度,我们或许可以总结出很多原因:极简风在生活各处的流行、追求更强的视觉冲击、手机摄影本身的局限等等。但是,如果没有观众审美情趣的转变,再好的摄影理念也不过只是阳春白雪。对于摄影而言,最为传统和大众的美体现在名山大川、花鸟鸣虫、美人才子等直接、鲜明的题材和风格上。换句话说,面对一幅色彩艳丽、视角宏大的风景照,观者大都会流露出“美”的感受。这种审美取向几乎从未有消减的势头,因为照片所体现的,就是最为原始、本真的美,是自然的壮丽、生命的美好、人与人之间的真情,这种美对于任何一个没有经过相关训练的观者而言,都是可以体会到的。

    显然,极简主义的作品并不属于这种原始美之列,它对观者的审美情趣有了一定要求。因而,从极简主义摄影的流行,我们可以一窥这个时代审美情趣的转变,而这种转变的催化剂,就是不断发酵着的理性精神。

    理性精神的发酵体现在两个方面。从形式上看,极简主义的构图手法本身蕴含着秩序与严谨,这种对秩序、严谨的审美追求,更多地过滤了感性的随意和散漫,而与理性精神一拍即合。几何抽象出来的纯粹美,也需要经过最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学习,才能体会得到。与其说,观者喜爱极简主义的表达形式,不如说是观者在理性的概念中找到了美的存在。想想建筑上雅典卫城的例子,对称的立柱、分明的空间和人体美的运用,这样的体会可能更加直观。

    从内容上看,极简主义精于隐藏主旨,或是根本没有明确的主题,而更多的时候是在“逼迫”观者思考:作者的意图到底是什么?画面想要表达什么意思?观者一旦动起了脑筋,作品所营造的美感,对每个观者来说,就是独一无二的了,作者与观者间的互动,以及对于主旨的营造,也在此间悄然完成。这是一种需要思考才能获取的美感,这更是一种尊重个性和要求参与感的解读方式:作品与观者无法生硬地分开。思考、个性、参与感,使得审美情趣不再简单满足于被一众“艺术家”灌输,而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找自己的路子。

    公众号“世相”曾经不无悲观地写道:“现在的时代,文艺所代表的精神生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,坏品位在互联网上格外被传播,而文艺原本可以遏止这种坏品位,可以让那些丑陋的物质产品变得再优雅一点点。”我想结果还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:极简主义摄影的不断兴起和流行,背后是由理性精神支撑着的审美观念的转变。越理性,越优雅。


评论 ( 2 )
热度 ( 5 )

© 铲子 | Powered by LOFTER